目前分類:豬雜記 (110)
- May 09 Fri 2008 19:55
雖千萬人...
- May 01 Thu 2008 16:03
誠實納稅才是好豬豬
- Feb 03 Sun 2008 22:02
封關日─歲末手札
- Nov 27 Tue 2007 20:45
空軍戰術概要─豬空軍成軍周年慶
- Jul 17 Tue 2007 23:03
終於...
- Jun 26 Tue 2007 01:50
畢業雜記
- Apr 11 Wed 2007 23:27
台北氛圍
- Feb 02 Fri 2007 20:35
參考:人際關係與功利主義
- Dec 25 Mon 2006 15:31
冬藏。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jazzcat0823.spaces.live.com/mmm2006-11-30_19.10/rte/emoticons/smile_tongue.gif)
- Dec 07 Thu 2006 21:05
豪豬咆哮(K3達成誌)
- Dec 01 Fri 2006 11:20
Bravo!!(K2達成誌)
- Nov 27 Mon 2006 11:23
無題。(K1達成誌)
- Oct 17 Tue 2006 16:09
M型社會來了!(商業週刊)
意識革命三:重新分配有限資源 => 太多的消費(買房子、車子與投資小孩的教育經費),都是意識形態工業對我們洗腦的結果。
- Oct 06 Fri 2006 21:56
中秋月亮─就是這個光
- Oct 05 Thu 2006 13:09
豬豬豐年祭特輯
- Oct 02 Mon 2006 15:19
辛普森謬論 (simpson's paradox)
- Sep 21 Thu 2006 18:07
傳說中的班服外套
- Sep 21 Thu 2006 15:20
夢想,似乎很遙遠
否則只是自找罪受
他離開台灣之前學了五年的法文、每日練習八千公尺的長跑和重量訓練
也學了不少兵器,去關島參加射擊俱樂部,有執照也有自己的槍
他是真的有心加入世界數一數二的部隊,而且有備而去
- Sep 01 Fri 2006 12:03
Cheers雜誌 : 以實力戰勝虛名
以實力戰勝虛名
想成為在市場上有價值、被認可的人才,進大企業鍍金並不是唯一的路。 在優質的中小企業工作,除了可以練就一身扎實的武藝和生命力, 若再用對方法,累積出來的個人實力還會比大企業的招牌更亮眼。
文─王曉晴 2006年8月 Cheers雜誌
一般人都覺得大企業等於好工作:知名度高,父母親戚都知道你在做什麼;起薪福利好,同儕間怎麼比較都有風;找下一份工作容易,大企業的招牌是最好的護身符。
大有大的好,小有小的美。
在中小企業上班,沒有相關專業背景,也有機會可以做到自己想要的職務;比同儕更早領略到中高階管理的視野;若能進入優質的中小企業,不僅能學到一身好武藝,報酬、與世界接觸的機會也可能更數倍於大企業。
「中小企業長期以來沒有受到政府輔助、銀行聯貸,他們是真正能夠面臨國際挑戰的一群,」20幾年來研究中小企業、拜訪過6百多家中小企業的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高承恕認為,進入好的中小企業,是立足大中華、經營全世界的最佳平台。
「鴻海不也是從中小企業做起,然後做零件代工做到全世界第1?」高承恕反問。
其實,各行各業中都有很多優質的中小企業。
由5個交大畢業生所共同創立的群聯電子,2001年研發出全球第1台隨身碟,出貨量在全球排名前3。
原本只是為百年品牌膳魔師(THEMOS)代工的皇冠金屬,在2001年買下膳魔師,行銷120個國家,成為全球保溫瓶第1大品牌,市佔率6成。
中小企業不只懂得向外做生意,經營內需市場得法,也能惦惦吃三碗公。
光做台北縣市生意的機車快遞公司全球商務快遞,去年就能營收1億3千萬元,旗下超過20位快遞人員的年薪超越百萬。
想成為在市場上有價值、被認可的人才,進大企業鍍金並不是唯一的路。
在優質的中小企業工作,除了可以練就一身扎實的武藝和生命力,若再用對方法,累積出來的個人實力還會比大企業的招牌更亮眼:
1.在小企業掌管大市場
台灣的中小企業中有許多貿易公司,而在銷售健身器材的中小企業營亮健康科技任職業務部副總經理的陳雅玲,則是典型的優秀貿易人才。
一拿起電話就能和外國客戶侃侃而談的她,一年到頭在歐洲各國參展、開發業務,1年可以為公司拿下3億多元的訂單。
陳雅玲大學念的是德文系,後來又進入外貿協會際人才培訓中心培訓班進修,雖然她在貿協培訓班的同學大部份都在高科技公司上班,卻沒人比她更國際。
她1年出國5、6趟,德國、法國、英國、瑞士是她主要跑的國家。在中小企業歷練了14年,向外國客戶做簡報、介紹公司、推銷產品以及應酬社交等一般人沒有機會或沒有能力做的工作,對陳雅玲來說根本是家常便飯。
「面對外國客戶,你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勇敢地表達自己,這樣才能講出產品的story、自己的story,當客戶的顧問,當客戶的朋友,」陳雅玲自信且快人快語。
打從出社會以來,陳雅玲就打定主意待在中小企業。
「我不喜歡大公司的官僚,在中小企業可以靈活表現,舞台大,」陳雅玲知道,自己的個性比較適合中小企業,「雖然教育訓練和福利差,可是工作起來比較有趣。」
陳雅玲認為,以業務工作來說,在中小企業彈性大,和客戶談的空間很大,因此自己的業務技巧有機會愈來愈精進,不像大公司一切只能照規定來,久了就沒有進步。
走到了中高階主管的階段,陳雅玲更覺得視野大開,因為能夠真正參與公司的決策,「讓我一直有動力去學新東西,而且學到的東西可以活用,」陳雅玲表示。
比如說,她現在會非常清楚每個工人的產值是多少時,可以達到損益平衡?投資多少錢是公司能夠負荷、而且獲益?最令她感到有成就感的是,她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然後檢驗結果,看自己的想法能不能被印證。
除了國際歷練、管理視野,實質的獎勵也少不了。營亮科技每年都會將7%的盈餘分紅給員工,公司表現好的時候,公司裡的助理都能拿到多於10個月的年終獎金,至於高階主管的獎金更是有想像空間。
2.成為利基市場中的第1把交椅
台灣有許多不為人知、但卻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做到世界頂尖的中小企業。若能在這樣的中小企業裡耕耘專業,個人價值自然也不會平凡。
位於高雄工業區的嘉鴻游艇,看起來和周邊的工廠沒兩樣,卻是全球銷售量前5~10名的遊艇製造廠,也是台灣極少數有能力為國外超級富豪製造中大型遊艇的廠商。
嘉鴻遊艇開發部設計課課長林明慶表示,在台灣,負責整合遊艇內外開發設計的工程師很少,因此只要做到一定的資歷,待遇就會開始三級跳。
舉例來說,嘉鴻遊艇開發部的17位工程師中,只有3位是能夠帶領其他助理工程師、全權為客戶量身訂做遊艇的資深工程師。嘉鴻遊艇開發部設計課工程師程淑芬就是其中之一,進遊艇業10年的她,已經是嘉鴻最資深的工程師,也曾為名賽車手小舒馬克打造長達105呎、富麗堂皇的遊艇。
其他世界排名前10的遊艇廠商都是來美國、英國、義大利等先進國家,能夠與其他世界頂尖的工程師、設計師同場競爭,這樣的舞台和經驗是難以匹敵的。
3.贏得大品牌的加持
先鋒投顧董事長林寶珠是投信業界小有名氣的創業女老闆。在金融業要創業成功不容易,因為很多事的成敗往往會由公司的規模定案。
但是5年前,公司規模只有區區幾十人的林寶珠,在完全沒有任何財團的支援下,憑著個人的努力,拿下美國駿利基金公司的台灣代理權。
當時,駿利是全美前5名的基金公司,正打算找代理公司進入台灣市場。林寶珠得知這個消息,就主動與駿利公司負責此事的主管接觸,積極爭取代理。
不過,對方很快就開門見山地說,總公司只願意找業界前3大的公司做代理。林寶珠聽了不但沒放棄,反而向對方表示沒關係,甚至主動提出自己可以居中幫駿利找大公司洽談,然後再分帳。
雖然後來對方並沒有接受林寶珠提的合作方案,林寶珠卻還是不時提供對方關於台灣市場的資訊,維持良好的互動。
後來,當駿利公司的高階主管來台,林寶珠請這位熟識的主管安排和駿利高階主管餐敘,竟然就讓駿利破例,給出了代理權。
「駿利的高階主管接觸過太多國家的代理商,他一聽我講話,就覺得代理交到我手上會做起來,」林寶珠簡單地描述。但她最過人之處是,「不是人家說不行就不行,你要有辦法讓對方說可以。」
總代理制上路的變化,使得今年上半年駿利基金在台灣的代理權易手,這是典型台灣代理商會遇到的不確定因素,正是中小企業的挑戰與風險。面對變化,她即將成立一個名為Ezfund的網路平台,銷售各家基金,開創業界沒人做過的新商業模式,充分展現台灣創業家旺盛的戰鬥力。
但是過去5年來,駿利基金表現不錯的銷售成績,讓林寶珠存下不用煩惱下半生的積蓄,也讓她和30幾位員工在業界做出名號,「在我這裡工作過的人,業界都是以1.5倍到2倍的薪水挖角,」林寶珠自信地說。
4.找對老闆,跟著企業長大
與許多中小企業主熟識的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高承恕,看過許多中小企業變成大企業,也看過不少意氣風發的中小企業一夜倒閉。
「中小企業是人劍合一的,老闆就是一個公司的靈魂,」高承恕認為,跟對老闆,對於中小企業的工作人來說特別重要,「只要老闆精明幹練有企圖心,是能夠一直學習的,那天塌下來都不會倒。」
台達電零組件事業群副總裁兼總經理許榮源可說是跟對老闆的最佳寫照。20幾年前,許榮源高工畢業後因為有認識的學長介紹,也沒想太多,就加入台達電,負責生產線工作。
在這20幾年之間,台達電從中小企業變成全球最大的電源供應器廠商。許榮源不但隨著台達電擴展了視野,曾獨立負責創立墨西哥廠,後來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還又特別為許榮源設立獎學金,讓他到美國留學3年,而現在,許榮源更是掌管台達電70%命脈的零組件事業群總經理。
從高工畢業,到成為有全球經驗的總經理,若不是當初選對了老闆,選擇進中小企業打拼,哪有這樣的機遇?
大有大的好,小有小的美。在大企業上班,是人人稱羨的「贏在起跑點」;但選擇中小企業,卻有贏在終點線的無限可能。
在中小企業活得好的4個法則
1.什麼事都要做
「不管他的工作到底要不要負責業績,只要在履歷表上寫『我不想有業績壓力』,我就會覺得很倒彈(台語),」先鋒投顧董事長林寶珠很真實地道出許多中小企業主用人的心裡話:「從小在美國、日本留學的,減分;做過業務、挖過馬路的,加分。」
在中小企業,每個人要負責的工作絕對比較大企業繁雜,什麼都好奇,什麼都想摸索,樂於做各式各樣的大小雜事,在中小企業裡才會紅。
2.得人緣最重要
營亮健康科技業務部副總經理陳雅玲表示,在中小企業做事,的確沒有常規可循,事情要處理好,最主要都還是要靠人的溝通。
「溝通要達到效果,要會做人,而且平時處事就要合情合理,讓大家信服,」陳雅玲說。
而若真的遇到棘手的狀況,通常不免要以私人的情誼去解決。「在中小企業,人際關係真的很重要,」陳雅玲有感而發地說。
此外,在中小企業之間要找工作、換工作也通常都會透過他人的介紹。因為,中小企業通常不具知名度,公司資訊又不太公開,因此,在找工作時,若有朋友推薦任職過的優質公司,那是最好不過的了。
3.表現得好容易被看到,表現不好容易被踢掉
其實,中小企業的飯碗並不好捧。因為人少,不適任者很容易被注意到,「做得不好也很難混下去,」陳雅玲說。
「但表現得好絕對會被看到,」陳雅玲表示,所以一定要隨時讓自己準備好,有機會來了,「就一定要熱情地擁抱它。」
4.抱定「向師傅學習」與「和老闆一起打拼」的決心
「在大企業上班,軌道是已經鋪好的,你只要搭車就可以了;可是在中小企業上班,不只要搭車,你還要鋪路,」高承恕譬喻。
他認為,在中小企業工作,要有向師傅學藝的心,才能經得起初期的考驗,並有所學習,而後期則一定要有和中小企業主一起打拼的心態,才能為中小企業主所重用。
- Aug 27 Sun 2006 20:42
職業壽命
台灣產業推動一波波優退, 45歲以上的員工,在銀行逐漸成為稀有動物「幾波優
退下來,現在同事們放眼看去,40多歲可說是『稀有動物』,50多歲更堪稱『瀕
臨絕種 動物』。想到自己隨時可能被優退,晚上就睡不著覺!」一位銀行高階主
管說。
不久前,彰化銀行展開第五波優退,希望員工進一步年輕化,因為彰銀員工平均
年齡「高達」41歲,其他民營銀行,如中信銀早就降到35歲,而同為三商銀的華
南銀 行、第一銀行,平均年齡都已降到30多歲。
早年在銀行界, 40歲是才剛開始被委以重任,接掌分行經理等職務的年紀,如今
卻為許多銀行人「工作壽命的終點」。
「優退」這兩個字,如今在報社聽得到,在政府機關聽得到,在科技大廠的生產
線聽得到,在研究機構聽得到。最可怕的是,不要以為優退是衝著「中高齡」的
「資深」員工而來,因為優退的年齡正在快速向下修正, 4年前優退的對象還鎖
定在50歲以 上,如今矛頭已對準40歲以下。
不少企業採取幾波優退後,中高齡員工所剩寥寥無幾,最新的獵殺對象轉為:工
作滿 10年的「資深」員工。如果大學畢業就開始任職,工作滿10年也才不過32
歲,原本以 為退休還遠得很,想不到這麼早就來臨。
工作壽命縮短到 15年現在,你只要年滿35歲,就要有進入優退「紅色警戒區」的
心理準備。
以五年級世代( 34~44歲)來說,正好完全籠罩在優退的暴風半徑下。
有人開玩笑說,五年級( 50)世代當年用學運逼退「國會老賊」,想不到自己這
麼快也變成「職場老賊」。
主計處調查也顯示,國人的退休年齡,正在快速提前,民國 86年有六成的工作者
, 可做到年滿60歲退休,91年跌落到四成。
不妨做個世代對比。上一代不到 18歲就開始工作,至少能做到滿60歲,「工作壽
命」超過40年。
這一代年輕人,在高學歷趨勢下,通常要到 24歲才開始工作,很可能40歲不到就
畫下休止符,「工作壽命」縮短到15年。
科技新貴退不起休?
如何在 15年內,賺到一輩子所需要的錢?
即使科技新貴,如今都有困難。從前許多科技工程師,都把退休年齡設定在 40
歲。
因為技術進步太快、產品生命週期太短,細數歷年的科技股王,沒有一家能稱
霸超過兩年。
40歲如果不退休或轉換跑道,不僅技術跟不上時代,從事的行業也沒落了。
因此,科技人忍受超長的工時、哪裡股票多就往哪裡跳槽,為的就是在40歲前
賺足這輩子要用的錢。
有些 IC設計公司,因為員工提前退休的緣故,全公司平均年齡甚至只有28歲。
但高科技的黃金時代過去了,本刊去年調查,只剩下 4%的科技工程師,能財
富無虞 地40歲退休;但若不退休,有89%的工程師擔心自己的技術會落伍了,
「進退兩難」 成為許多工程師的寫照。
中年銀行員的悲歌?
許多中年優退,都肇因於「生產力趕不上薪資」:一方面技能落伍脫節,一方
面薪水 過高。以銀行員工來說,兩者兼而有之。
從前銀行用人有幾個特色:一是筆試掛帥,所以被錄取的人,以「會讀書考試
型」居 多。
其二,早年銀行屬於寡占事業,沒什麼競爭可言,行員只要不犯錯即可,因此
喜歡用 性格小心謹慎的人。
其三,從前櫃員與後台作業人員,佔了銀行員工的多數,工作被形容成是「橡
皮圖 章」,每天就是坐在冷氣房蓋一蓋章,也不用背負銷售業績壓力,薪水自
動隨年資調 升,做得愈久領得愈多。許多四、五年級的銀行員,就是這樣一路
走來的。
然而,在金融割喉戰的今天,所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人才。
現在銀行最急需第一線的商品銷售人員,能為業績衝鋒陷陣,具有積極進取的
業務員 性格,而不再像從前那種保守謹慎、被動等著客戶上門。
如今銀行招募採取筆試者愈來愈少了,因為會考試不等於會賣商品。
而前台銷售人員與後台作業人員也逐漸調整為 1:1,後台作業人員不僅比例大
幅縮減,而且也要扛下一定的銷售業績額度。
在這種「全員業務員化」的趨勢下,很多傳統銀行員轉型不過來,再加上坐領
高薪, 不難理解為何銀行要大量招募六、七年級的業務新血,去取代四、五年
級的老行員 了。
而在媒體業則上演另一套優退戲碼。
新聞記者是典型「薑是老的辣」的行業,不論見識與人脈都要靠時間累積。
全世界很少有像台灣這樣,把資深記者當成包袱,不少媒體老闆所盤算的是,
「 1個 資深記者的薪水,等於3個新進記者」,因此優退老鳥記者、遞補菜鳥
記者,兩手策略屢見不鮮。
這種「人才反淘汰」的做法,要為台灣媒體的「弱智化」負很大責任。
避開快速折舊的行業
當媒體焦點都對準名模林志玲時,可曾想過另一位過氣的名模李珊珊?
也才不過 5、6年前,李珊珊還是月入五、六十萬元,倩影出現在亞洲各國時
尚雜誌 的封面人物,如今卻淪為靠政府救濟度日的貧民。
別以為只有模特兒行業,才會暴起暴落,職業壽命有如流星般短暫。
科技業、銀行業、媒體業,哪個不是風光一時,如今不到 40歲,就面臨沈
重的退休 壓力?
反倒是許多樸實無華的傳統產業,職業壽命細水長流。
在工作選擇上,未來一定要把「職業壽命」列為重點。
如果年齡在這個行業是「負資產」,如果這個行業的「折舊」速度很快,
即使薪資再 高都要三思。
同時要把理財當成一種「謀生能力」來培養,否則老闆可能只會養你 5到10年。